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地区有一座直升机坟场,基本上就是个用于堆放退役直升机的旧机场,里面直升机的数量超过60架。为了防止有人偷窃零件,整个机场被铁丝网围了起来,两侧大门还有狼狗守卫。幸运的是当天我们溜进坟场偷拍时,机场守卫正在忙着修他的车,狼狗也闻不到下风处的我们。直升机就整齐排列在跑道两边,我们可以躲在机身之间放心拍照。
退役直升机在跑道两侧分为两排,一排是米-24,一排是米-8
开篇当然要先介绍一下大名鼎鼎的“河马”的背景。上世纪50年代,当米哈伊尔·米里认识到涡轴发动机的优点后,就提出用新式涡轴动力直升机取代安装活塞发动机的米-4,但被苏联领导人否决,因为替换米-4耗资巨大。于是米里玩了一个花招,提出不用研制全新直升机,只要在现有直升机基础上进行改进就行了。
米里的“欺骗项目”在1958年成功立项,代号V-8,是为苏联民航研制的民用直升机。由于该机名义上是米-4的改进型,所以在外形上不能做重大改变,沿用了米-4的总体布局,顶部安装一台AI-24V涡轴发动机。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现成的涡轴发动机,所以就把一台AI-24涡桨发动机改装成了涡轴发动机使用。
尽管V-8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米里心目中最理想的涡轴直升机需要配备两台发动机,但基本无望实现。转机出现在1959年的赫鲁晓夫访美,当赫鲁晓夫乘坐过西科斯基S-58直升机后,他大为感慨,发狠说美国总统访苏时要能坐上苏联的双发涡轴直升机。赫鲁晓夫回国后就命令研制更安全也更舒适的双发涡轴直升机,这对米里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1960年5月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研制基于V-8的V-8A双发涡轴直升机。
米里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研制新机了,但他又面临着一个巨大问题,那就是苏联没有合适的涡轴发动机。大部分发动机设计局都不想接手这个艰巨的任务,OKB-117设计局的谢尔盖·彼得罗维奇·伊索托夫却欣然接受任务,承担起涡轴发动机的研发重任。米里并没有坐等发动机,开始制造5架V-8A原型机,头两架准备安装单台修改过的AI-24B涡轴发动机,后三架则安装两台伊索托夫涡轴发动机,到时新发动机应该能准备好了。
1961年夏第一架单发原型机下线,7月8日进行了首飞,两星期后在图希诺航空节上公开露面,同年秋天第二架单发原型机也下线了。一年后伊索托夫设计局拿出了第一批TV2-117涡轴样机,性能表现高于预期,所以米里需要对传动系统做出相应改进,他委托伊索托夫设计局研制新减速器。AI-24B的最大功率是1900轴马力,TV2-117是1500轴马力,两台总功率大大高于单台AI-24B。第二架原型机在改装了两台TV2-117和VR-8三级行星齿轮减速器后于1962年8月2日首飞。
V-8A是边试飞边改进的,再加上国家增加了运输兵员的要求,所以第三架原型机V-8AT出现了许多变化:如主旋翼从4叶增加到5叶以降低振动、改善飞行性能;机组舱门和客舱舱门改为滑动式;增加自动驾驶仪;增加电热防冰系统;更换耐坠机身;增加能使旋翼转速和发动机输出功率匹配的自动控制系统,单发故障时,该系统也能自动提高另一台发动机的功率来维持飞行。1963年夏V-8AT开始了地面测试和试飞。1964年4月19日,试飞员V·克洛成科驾驶V-8AT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分别是封闭航线2,465.7km航程纪录,以及2000km航线上201.8km/h的速度纪录。1964年5月第4架原型机V-8AP要员运输机下线,该机在苏联领导人面前进行了飞行表演并获得好评。从该机开始,米-8的客舱可以安军用和民用的不同要求布置。第5架客机原型机成为生产型的基准,1965年年底喀山厂生产出第一架米-8P生产型,同年该机参加巴黎航展,受到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型直升机之一。
尽管米-8比米-4先进太多,但苏联军方并不急于更新换代。推动军方换装的转折点是越南战争。在美国陆军现代化直升机机降战术的震撼下,苏联陆军开始急于建设自己的大规模机降能力,米-8终于迎来春天。1968年米-8T突击运输型通过军方验收,为大规模服役铺平了道路。
米-8演化史的下一个重大事件是换发,从TV2-117换装功率增加到1900轴马力的TV3-117。这种发动机是伊索托夫设计局在70年代中期为米-8两栖改型(米-14)研制的。为了与新发动机配套,米-8的传动机构进一步增强,并增加了可自行启动发动机的AI-9辅助动力单元,尾桨旋转方向相反以改善操控性。米-8新改型从研制到量产花了10年,1977年第一架生产型米-8MT下线。军方一开始并不想购买太多米-8MT来替换老“河马”,但苏军入侵阿富汗后情况有了改变。由于米-8MT的高温高原性能有了很大改善,迅速成为侵阿苏军的主力运输直升机,到战争末期,喀山厂已在全力生产米-8MT。
80年代中期,“河马”家族又迎来了米-8MTV高原型,该机可以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起降,最大飞行高度6000米。90年代中期米里设计局又推出了米-8MTKO全天候突击运输直升机。到现在为止,“河马”家族共有100多种军用和民用改型,证明了其基本设计的前瞻性。
坟场里最稀奇的就是“河马”电子战改型了,在机身两侧安装了巨大的天线。
在上世纪70年代,苏军决定把米-8改装成电子战直升机,伴随突击运输直升机群前进,干扰敌方雷达、提高己方机群的生存能力。
照片中的“河马”干扰机叫做米-8PPA,“PP”代表干扰,“A”代表“杜鹃花”,也就是机上安装的SPS-63(66)“杜鹃花”干扰机。
米-8PPA也经常安装SPS-5M2“豆子”干扰机,如图中这架。
很明显“豆子”这个外号得名于这些长得像某些豆类作物开花的偶极天线。
米-8PPA机身两侧都安装了天线。
如果你趴到地面看,就能发现米-8PPA机腹安装的一排油冷散热器,给干扰机降温用。
这架米-8PPA并不是坟场中唯一的电子战机。第一种“河马”电子战机是1971年出现的米-8SMV,该机安装了“彩石-V”干扰机,主要用途是干扰美制霍克防空导弹系统。
上图右侧的就是米-8SMV。米-8SMV问世后,苏军决定在实战环境中测试“彩石-V”干扰机。于是就把干扰机安装在卡车上部署在贝卡谷地对抗以色列的霍克导弹。在以色列人发射导弹后,“彩石-V”干扰机发出的干扰信号能使导弹偏离航线,导弹要么坠地要么飞出最大控制距离后自爆,证明了米-8SMV干扰系统的有效性。
米-8SMV机身侧面的方盒子就是“彩石-V”的天线。
这架米-8PPA拆掉了天线,在机背你可以看到一个圆柱形物体,这是SOEP-V1A“椴树”红外干扰机,用于干扰肩扛式红外制导防空导弹。
除了红外干扰机外,“河马”还有另一种红外对抗手段,那就是红外干扰弹。这架“河马”在机身两侧安装了ASO-2V干扰弹发射器,发射能产生高强度红外辐射的干扰弹来诱骗红外制导导弹。
尾梁下面的这个方盒子里面安装了多普勒地速及偏流角测量雷达,能自动持续测量和显示速度矢量分量、地速、偏流角、位置坐标,可单独或与直升机的导航系统交联工作。
斜盘是直升机旋翼头的重要部件,没有它直升机就无法操纵。斜盘的原理很简单,可向任何方向倾斜并通过连杆改变旋翼叶片的迎角。斜盘向前倾斜时,旋翼叶片旋转到前方时迎角变小,旋转到后方时迎角变大,形成升力差使直升机向前飞行。世界上大多数直升机采用的是乔治·凯利或西科斯基发明的斜盘机构,两者在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原理大同小异。而米-8采用的是俄罗斯科学家在鲍里斯·尤里耶夫在1911年发明的斜盘机构。
一开始我以为坟场的直升机就废弃在此,看到这架后我才知道这些直升机还是“器官捐献者”,这架“河马”就被拆去了机身油箱、旋翼头、尾桨,供应了其他直升机。
一些直升机还有个性化标志,上图的“河马”画着一头北极熊,这架米-8MT则画着一只雪鸮。
米-8T和米-8MT之间的另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后者可以安装武器挂架,早期型机身每侧是两个挂架,后期升级到每侧三个,使“河马”摇身变成炮艇机。
“河马”最受欢迎的特点是容量和尺寸在中型直升机中名列前茅,所以米-8受到各国的欢迎也就不稀奇了。到2012年为止,世界上已经有93个国家购买了各型“河马”。
70年代中期,米-8MT首次以米-17的编号出口,随后米-17就成为“河马”出口型的编号,如米-8MTV-1的出口编号就是米-17-1V。
在“河马”50多年的历史中,总产量超过12000架,该机不仅在苏联和俄罗斯是最受欢迎的双发直升机,在全球也同样如此。
看完了“河马”之后,接下来我们再看跑道另一侧的米-24“雌鹿”。
米-24武装直升机的研制设想是在60年代初和米-8同时提出的,和米-8一样,短视的苏联军方同样没有足够的兴趣,他们一向抗拒革命性的新装备,一味沉湎在成熟的老技术中。米哈伊尔·米里在1963年首次向苏联国防部长R. I.马林诺夫斯基提议研制专用武装直升机,但遭到冷遇。之后米里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为专用武装直升机游说,但仍然没被排入第二个五年计划。越战同样改变了“母鹿”的命运,美国陆军的A-1“眼镜蛇”在越战中显示出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种种优点,让苏军心动不已,这才想起米里的建议。1967年,米里和卡莫夫设计局被要求各自提交一种武装直升机的设计方案。米里对此全力以赴,一下子提交了两种方案:单发7吨武直和双发10.5吨武直,相比之下卡莫夫只是提交了卡-25的武装改型。最后米里的双发方案轻松获胜,编号V-24。
1968年5月米里领导设计团队开始绘制草图,在1969年2月通过了政府审核。同年6月设计局开始制造第一架V-24原型机,由于使用了米-8和米-14的现成部件,所以原型机制造进度很快,在1969年9月19日就首飞了。
原型机在1970年6月开始公开试飞,历时一年半。测试期间为了改善直升机的横向安定性,短翼改为下反,并在翼尖增加了双联AT-2“方阵”反坦克导弹挂架。此外还加长了前机身,安装了复杂的观瞄设备。
1970年底V-24原型机圆满完成试飞,准备投产。1971年米-24A量产,在5年时间里生产了约250架。该机主要武器是“方阵-M”反坦克导弹和机头的一挺12.7毫米机枪,由于怪异的花房式座舱,所以获得了“平板玻璃”的俄语绰号。接下来的米-24B在机头USPU-24炮塔中安装一挺YakB-12.7毫米4管加特林机枪,反坦克导弹也从“方阵-M”升级到“方阵-P”,并改进了导航系统和观瞄系统。炮塔使米-24B的机枪方向射界增加到左右60度,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但是由于米-24早期型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该机的进一步发展暂时停滞了下来。
早期型“母鹿”的第一个缺陷是驾驶舱,飞行员和武器官并排坐在“花房”中,视界严重受限,一旦座舱被击中就有可能导致机组全灭。1971年初,米里开始重新设计前机身,把座舱改为串列双座布局,飞行员和武器官都有各自独立的防弹座舱,飞行员在前武器官在后,由于独立座舱前低后高,所以两人都有良好的视界。此外米-24还增加了“彩虹-F”微光电视/前视红外系统转塔,尾桨从尾梁右侧移到左侧并更改了旋转方向。新一代米-24获得了“鳄鱼”的俄语绰号。
由于预定的超音速反坦克导弹还没有准备好,所以1973年出现的米-24D过渡型装备了“方阵-P”反坦克导弹。两年后“突击-B”超音速导弹终于完成研发,配备给米-24V。1975年米-24V创造了一系列直升机飞行纪录,包括保持了10年的368.4km/h速度纪录。1976年3月29日米-24D和米-24V通过国家验收,此时各型米-24已经生产出了400架。
米-24在苏军中主要执行三种任务:1、战斗——摧毁坦克、向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摧毁点目标和敌有生力量;2、运输——降落在前进着陆场,向先头部队提供物资和兵员补给;3、医疗后送——伤员运送。“母鹿”就是全能选手。
当然米-24还能执行其他任务,如米-24RKhR辐射和化学维修侦察型在翼尖挂架安装了土壤收集爪,取消了机炮并增加大气采样设备。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该机承担了放射性污染测量的重任。这种特殊型号总产量160架,在坟场停放着不下10架。
米-24P是另一种有趣的型号,为了增加火力,取消了机头12.7毫米机枪,在机身侧面安装两门固定式30毫米GSH-30K机炮。图中这架米-24P刚退役不久,外观很新。
米-24首次经历的战火是1977-1978苏军介入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战争,“母鹿”在实战中显示出了巨大威力。随后米-24又经历了大大小小30多场冲突和战争。
“母鹿”参加过的最重要的战争是苏军入侵阿富汗。由于美国向阿富汗圣战游击队提供了大量“毒刺”肩扛导弹,苏军急需干扰红外导弹的手段,所以在前线的“河马”和“母鹿”迅速加装了红外干扰机、干扰弹发射器、排气管红外抑制系统,以降低被肩扛导弹击落的概率,此外进气口还加装了异物过滤系统。
米-8和米-24的很多部件可以通用,改善了战场维护性。由于米-24的主系统都是冗余设计,所以生存能力很高。例如该机的燃油系统具有5个独立的软式自封闭油箱,总容量2125升,任何一个油箱中弹都不会影响供油。米-24的座舱装甲能保护机组免收轻武器的伤害。即使米-24在遭射击后受重伤,只要能挣扎着飞回机场,凭借高可维护性,大部分直升机能在修复后重返战场。
阿富汗战争期间,苏军共损失了127架米-24,米-24的最大敌人是阿富汗崎岖的地形和高温。
1989年阿富汗战争结束,同年“母鹿”的最后一种改型——米-24VP问世。该机使用GSH-23L 23毫米机炮取代了机头炮塔的12.7毫米机枪,这也是米哈伊尔·米里期待已久的武器。
随着苏联的解体,米-24在90年代初停产。苏联遗留的米-24大部分留在俄罗斯,其余一些被出售给第三世界国家。
90年代中期,俄军的米-24开始了现代化升级进程。
老旧的机体需要经过翻新才能安装现代化设备。
面对西方不停进化的武装直升机,米-24已经无力招架。所以俄罗斯在90年代中期启动了“母鹿”的现代化升级项目,对较新的米-24VP机队进行升级。升级内容包括换装X形交叉尾桨、换装玻璃纤维旋翼叶片、换装钛合金旋翼头、升级发动机、固定式前三点起落架、升级航电。升级后的直升机被称为米-24VM,于1999年首飞,2000年开始批量升级,升级后的“母鹿”能继续服役10~15年。除了俄罗斯自用外,米-24VM还以米-35M的编号出口亚非拉。最终苏联和俄罗斯一共生产了大约3500架各型米-24。
这两架是处于封存状态的直升机,随时可以重新服役。
由于穿迷彩服的家伙们频繁出没在附近的房子,所以我们没敢靠近直升机。
这架是封存的米-24RKhR。
这是废弃的火箭巢。(空军之翼)
请搜索瞭望智库官方微信公号:瞭望智库,或(zhczyj)→长摁1秒复制
瞭望智库是新华社的政策分析,经济趋势和军事趋势分析的智库机构。
网友点评:
玫瑰手:我身边收废品的只想拉上架子车去称重买了。
不够浪漫27830051:毛子的东西就是实用耐用!不像看美的东西经贵维护起来那个贵啊!
谢天谢地钱来了:才60,看看美国的
一雁成秋:送谁都不会要,要说原因,这是切尔诺贝利救援后强制报废的
司马缸要砸光:人家国家的天空颜色,让我羡慕不已啊!!!
-进击的小学生-:路过
陈忱CiCi:毛子的理念就是东西糙点无所谓好生产马上就能用就好。一架米格25叛逃,老美特别好奇是什么飞机居然可以击落SR-71。一看飞机都傻眼了,这是TMD铝合金一锤一锤敲出来的。// @不够浪漫27830051: 毛子的东西就是实用耐用!不像看美的东西经贵维护起来那个贵啊!
黑色星期四10811138:给朝鲜肯定去打韩国思密达
大羊哥:不要就送给我们吧
SDEVEN:这些是当年核泄漏参与抢险的载具 已经被污染了 很多元器件相信都还是可以用的 与其说是强制报废 倒不如说是 限期封存
相关图片:
↑图:公交车墓地_资讯频道_凤凰网
↑图:杭州惊现公交车坟场_图片频道__中国青年网
↑图:杭州现公交车坟场_y812_中国坦克坟场_公车辆
↑图:杭州惊现公交车坟场(9)_社会万象 _光明网
↑图:【黄标公交车】公交坟场惊现杭州 300多辆报废
↑图:杭州现公交车坟场 大批黄标车待报废-图片频
↑图:杭州大规模的公交车坟场引围观 1136辆黄标
↑图:杭州惊现公交车坟场_湘湖网
↑图:杭州惊现公交车坟场-尚一网-
↑图:杭州惊现公交车坟场-坟场,杭州,公交车-中国宁